在這幾十年之間,有關電腦的一些相關技術被帶入教育界,有越來越多的電腦科技技術改善了教學的環境,包含了教育資源的取得與流通、教師教學方法的多元、教學媒體提高學生學習動機等等,這篇文摘主要就是就是在觀察資訊技術所帶來的好處。
首先學生透過電腦輔助教學(CAI),可以獲得更迅速、更廣泛地學習,尤其是在初等教育、軍事訓練及成人教育等領域,所以在提昇效率的情況下,無形之中就節省出許多時間,文摘中簡略舉出資訊技術改善教育過程的實例,如:電腦工具簡化繁瑣的行政業務及記錄、因電子郵件或網際網路使得人與人距離拉近等等。而教育教法的不斷演進,其實也是促進資訊技術往前推進的動力,我們需要遠端進行課程,所以發展出更完整、更便利的遠距教學設備;我們希望學生能更容易獲得課堂外的知識,所以網頁的資訊越來越完整並且普及,整體來說,其實資訊技術和教學的演進是相輔相成的。
但是在資訊技術不斷提升的情形之下,老師在教學過程的角色定位必須做適當的調整才行,以往可能是一位獨立的知識傳授者,現在由於知識的取得變得容易且多元,老師可能就要在教學過程當中,扮演具有協助學生的一位知識引導者,藉由自己的教學經驗,安排適當的教學情境及適宜的教材教法,並且在學生遇到困難時能挺身而出來進行問題解決。
文摘中提到幾項重點:
一、在學生方面,因為資訊技術的導入,學習方式及態度也會跟著改變,例如:
1.變得更容易用資訊整理的態度面對各種問題
2.對於學習能兼具個體獨立自主的方式,和與同儕合作互助的姿態
3.學習更專業的知識並能自動與人分享的習慣
二、如何使得這些資訊技術的優點確實發揮,可以從下列因素著手
1.一個詳細的技術計畫
2.師範訓練及教育
3.從行政支持
4.從社區支持
5.從政府支持
三、雖然瞭解並且大致推論有如此的現象,但是如何明確、數據化的評估資訊技術與教育成效之間的關係確實不易,大致遇上的問題有:
1.教育過程的關鍵因素頗多,包括教育設計、內容、和教學策略與相關軟體和教室環境等等,很2難評估由資訊技術所帶來的影響。
2.技術本身的本質是相當動態的,當長期的研究完成時,當時研究的資訊技術往往已經過時了。
總而言之,對於教育的過程之中,資訊技術扮演重要而且正面的角色,它必須先存在於整個教育環境體系之下,我們才能評估其替老師、學生,甚至整個教育體制所帶來的影響,針對評估結果再加以改進資訊技術,如此良性循環,才是我們真正想要達到的目標。
文章來源:http://www.ericdigests.org/1999-1/benefits.html
4 則留言:
感覺...雖然資訊讓我們的學習變的更多元更便利,但同時也帶來一些缺點。像是其中提到的學生的學習態度改變的部份,個人是覺得自從電腦開始融入生活和教學之後,大家都變懶了,我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XD~而且電腦化的教學同時也造成書寫能力的問題,這些都是現在需要改進的部份吧。
電腦技術被帶入教育當中,其實真的是非常便利的,但是發展的成效是值得關注的,我個人是覺得政府本身要有去推廣的義務,並且訂立相關法規,之後向下延伸至教師本身(讓老師本身要有其科技融入教學的觀念) 最後再傳授給學生。
在台灣目前資訊技術導入教育系統的程度,大部分只是為導入而導入,資料搜尋較以往方便,但教學方式及學生學習態度是否有所改善,數位落差、城鄉差距並不因資料技術導入而有多大的改善。
關於文摘中提到幾項重點,我有幾個想法:
(1.變得更容易用資訊整理的態度面對各種問題)這點我認為沒錯, 現在的學生更會利用電腦及網路,來解決問題及蒐集資訊。
(2.對於學習能兼具個體獨立自主的方式,和與同儕合作互助的姿態)以我的經驗看來,這段敘述需要修正。因為我發現學生尋求合作互助的對象除了同儕外,更大的部份是網路上匿名的陌生人。而在現實生活中,與人的關係更加疏離,而並非展現我們期待的獨立自主學習。
(3.學習更專業的知識並能自動與人分享的習慣)在網路上專業的和流言並存,人們需要有一定的知識才能分辨,而在分辨及搜尋的同時,有時會浪費學習的時間。而在分享方面,往往會分享自己一知半解的知識,而讓在網路上的資訊更加的混雜。
由此,教導學生如何使用電腦及網路,變得更加的重要。
張貼留言